梧州学院2024级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 时间:2025-03-24 点击数:


一、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物联网工程 专业代码:080905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门类:计算机类

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收本科(我校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广西首批获准招生的高等院校之一),建有较齐全的专业实验室,主要包括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室、RFID实验室、NBIOT实验室、物联网实验中心等实验实训室。实验室面积1000多平米,专业实验设备500多台套,满足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需求。

物联网工程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采用贯穿式物联网创意课题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教学采取逐层递进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在实践条件方面,本专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和途径,与梧州周边及珠三角等地区IT行业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建了多个校外实践培养基地。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创造条件为学生开展课外拓展学习,另一方面吸纳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华为杯)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区级一、二等奖14项,参加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获得华南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5项,参加广西人工智能大赛获得一等奖11项、二等奖15学生比赛获奖在区内同类院校中成绩突出

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总体描述

本专业立足梧州,以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具备扎实的物联网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物联网应用系统研发技能,能在物联网行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联网工程相关系统规划、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与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具体培养目标

目标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较强进取心、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能融入企业的主流文化。

目标2:具有解决物联网及相关领域复杂系统所需要的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熟悉物联网行业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标3: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应用领域的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参与完成大型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研发、测试与维护工作能独立承担物联网应用系统中一项或多项子任务的研发工作。

目标4: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具备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备主导中小规模的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规划和团队管理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创新创业的能力。

目标5:在获得本专业本科学历和学位的基础上,具备进一步提升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学历和学位的能力,能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变化、新技术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毕业要求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1-1:能够将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用于复杂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理解。

1-2:能够将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用于复杂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科学描述。

1-3:能应用专业知识比较和分析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等途径分析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针对特定的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从总体上用物联网工程科学的原理对问题本质进行表述。

2-2:针对特定的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根据目标要求,能识别、解析出相关的科学问题,并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对科学问题进行建模。

2-3:针对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的科学问题,能通过文献研究等途径进行分析,并获得是否可行的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并实现满足特定需求的软/硬件功能模块与系统,并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3-1:针对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在总体上规划解决该问题的技术路线,从技术路线上分析该工程问题在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对应的可行的技术方案。

3-2:能针对该工程问题在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多个技术方案,从创新意识、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进行考量和筛选,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

3-3:能针对该工程问题在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选定技术方案,完成相关软/硬件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实现,并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专业科学方法对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和开展实验,有效获取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综合,得到有效结论。

4-1:能基于科学原理和运用物联网工程专业科学方法,识别和分析物联网工程领域复杂问题研究目标结合该工程现场的内外因素,根据解决方案和实现的系统设计合理的实验和测试方案。

4-2:能基于科学原理和运用物联网工程专业科学方法针对物联网工程领域复杂问题研究目标,开展实验和测试,并确保实验和测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4-3:能基于科学原理和运用物联网工程专业科学方法依据物联网工程领域复杂问题研究目标,对实验和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出设计的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系统平台以及软/硬件开发工具,进行模拟、仿真与预测,并能理解其局限性。

5-1:掌握常用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软硬件开发工具和平台的使用方法,了解其性能、适用范围,能在工程实践中正确应用相关开发技术和资源。

5-2:能针对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理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开发工具,并进行模拟、仿真和预测。

5-3:能对模拟、仿真和预测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能理解工具、技术等的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物联网工程领域相关背景知识理解、评价复杂工程及其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和相互约束,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了解物联网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社会、法律及文化等对应用型复杂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及其实施的约束和影响。

6-2:能分析和评价物联网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在解决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中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7-2: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解决考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可持续性,评价解决方案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物联网领域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关心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划在工作中能以国家利益至上,具有社会责任感。

8-2: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诚信守则具有敬业精神和责任心。

8-3:尊重生命,关爱他人,主张正义,具有人文知识、思辨能力、处事能力和科学精神。

9.个人和团队:理解多学科背景下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

9-1:能够融入多学科背景下的项目团队,并与团队中的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能够积极、主动的应对问题和挑战;在不利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坚持实现目标;

9-2: 能胜任团队成员角色,独立或合作完成团队分配的任务。

9-3:具备团队负责人角色的相关能力,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软件项目团队开展工作。促进团队合作、解决人员冲突、有计划地带领团队完成工作目标。

10.沟通:能够就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档、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大方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10-2了解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掌握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术语,能够结合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撰写报告和设计文文档,并能够就相关问题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10-3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景和热点,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尊重他人社会习惯,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物联网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能从物联网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的角度理解其中涉及到的工程管理问题和经济决策问题,理解物联网工程项目的成本构成,以及成本分析和决策方法。

11-2:能在涉及多学科的工程实践中应用工程项目管理原理、成本分析和决策方法,考虑成本、质量、效率等目标。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

12-1: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认识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有强烈的学习和追求成功的愿望。

12-2: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总结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以掌握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开展对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的学习。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映射关系如表1所示。

1 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

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2

培养目标3

培养目标4

培养目标5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6




毕业要求7




毕业要求8





毕业要求9




毕业要求10



毕业要求11





毕业要求12





注:在中通过”标记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关联关系。

毕业要求与课程关联矩阵如附表2所示。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和修业年限按《梧州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执行,基本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申请休学创业并完成创业的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应征入伍等国家有专门规定的,其最长修业年限按规定执行。

五、毕业条件与学位授予条件

(一)毕业条件

学生在修业年限内,达到如下全部条件者,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1. 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合格;

2. 修业年限已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关于本专业最低修业年限等要求;

3. 修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考核合格,总学分达到170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5分、学科基础课49分、专业主干课59分、专业选修课11分、公共选修课6分。

4. 通过基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大学生体质测试(按规定可以不参加测试且经相关部门审核同意免测的除外)。

(二)学位授予条件

本专业毕业生达到《梧州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相关规定,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七、课程体系

(一)核心课程

电路与电子学、数字逻辑、离散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通信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处理等

(二)课程体系



表一、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课程

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

开课单位

学分

学时


考核方式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备注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集中性实践周数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1

2

3

4

5

6

7

8

公共必修课

思想道德与法治

马院

2.5

42.5

42

0.5


E

2.5








全校专科专业、大数据、机资、食药、电信、教师教育、宝艺学院安排在第1学期;其余本科专业安排在第2学期上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院

2.5

42.5

42

0.5


E


2.5







马院、文传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安排在第1学期;其余本科专业安排在第2学期上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院

2

34

34

0


E


2







马院、文传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安排在第1学期;其余本科专业安排在第2学期上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院

2.5

42.5

42

0.5


E



2.5






大数据、机资、食药、电信、教师教育、宝艺学院安排在第3学期;其余本科专业安排在第4学期上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马院

2.5

42.5

42

0.5


E




2.5





全校专科专业、马院、文传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安排在第3学期;其余本科专业安排在第4学期上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马院

3

51

51

0


E




3





全校专科专业、马院、文传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安排在第3学期;其余本科专业安排在第4学期上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

马院

2

34

0

34


T




2





安排在第4学期

形势与政策

马院

2

64

64

0


T

16

16

16

16





含廉政教育,4学期各16学时,第4学期录入成绩

大学外语1

外国语学院

2

34

26

8


T

2








高考考日语的学生选《大学日语1》,其他的选《大学英语1》

大学外语2

外国语学院

2

34

26

8


E


2







高考考日语的学生选《大学日语2》,其他的选《大学英语2》

大学外语后续课程1

外国语学院

2

34

26

8


T



2






高考考日语的选《大学日语3》,其他的《大学英语3》和《中国文化概况》(二选一)

大学外语后续课程2

外国语学院

2

34

26

8


T




2





高考考日语的选《大学日语4》,其他的《大学英语4》和《跨文化交际》(二选一)

大学体育1

体育健康学院

1

36

2

34


T

2









大学体育2

体育健康学院

1

36

2

34


T


2








大学体育3

体育健康学院

1

36

2

34


T



2







大学体育4

体育健康学院

1

36

2

34


T




2






应用文写作

文学与传媒学院

1

17

17

0


T





1




宝艺、电信、大数据、机资、食药学院第4学期开;商学院、管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第5学期开;外国语学院、文传学院、法学院、马院等,第6学期开

安全教育

学工处

2

34

34

0


T

5

4

4

4

4

4

4

5

含入学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个人信息保护与防诈骗,全面落实“全过程教育”,第8学期录入成绩

劳动教育

学工处

1

32

12

20


T

2

2

2

2

2

2



12学时劳动科学知识分别在1—6学期各安排2学时,由学生工作处组织实施;20学时为实践学时,由学生所在二级学院和学生工作处按计划分别组织实施,其中:6学时日常生活劳动由劳动教育教研室牵头实施,3学时服务性劳动由校团委牵头组织实施,11学时专业生产劳动实践由专业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相关要求参照《关于做好2022级普通本科专业劳动教育工作的通知》(教务字〔2022〕45号 )执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学工处

2

38

38

0


T

7

4

4

4

4

4

4

7

含毕业教育,“全过程教育”,由学工处和二级学院共同组织实施,第8学期录入成绩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双创教育学院

1

17

17

0


T



1





宝艺、电信、大数据、法学院第3学期开;其余在第4学期;商学院、管理学院各专业由二级学院自行安排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实践

双创教育学院

1

34

0

34


T

1


学生入学后参加双创教育学院组织的相关活动获得相应学分;该成绩于第7学期统一录入系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工处

2

34

17

17


T


2







含艾滋病预防教育

军事理论与军训

武装部

4

148

36

112

2W

T


2







含国防安全教育,军事理论2学分,军事技能训练不少于2周(2学分)

应修小计

45

987

600

387

2W











公共选修课

人文社科类


1

17

17

0


T









公共选修课,本科各专业学生在修业期间必须修满6学分,其中:(1)所有专业学生必须修读1学分的思政类选择性必修课程;
(2)所有专业学生均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读并取得2学分公共艺术类选择性必修课。公共艺术课程包括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等三种类型课程。要在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这三类课程中通过学习和考核,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其中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至少取得1个学分。
(3)师范类专业学生必须修读2学分“现场急救”或相关课程;
(4)所有专业的学生不得选与本专业的学科基础、专业主干课或专业选修课重复或相近的课程作公共选修课。

自然科学类


1

17

17

0


T









公共艺术类选择性必修课


1

17

17

0


T









思政类选择性必修课


1

17

17

0


T









考研类


1

17

17

0


T









考公类


1

17

17

0


T









应修小计

6

102

102

0





























注:
(1)《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全校专科专业、大数据(数学与应用数学)、法学、文传、电信、机资、教师教育学院本科专业安排在春季学期上;其余学院的本科专业安排在秋季学期上。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1学期:外语、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文传、法学、马院;其余学院在第2学期开。
(3)《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宝艺、电信、大数据、法学院第3学期开;其余学院在第4学期;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各专业由二级学院自行安排。
(4)思政类选择性必修课包括: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习近平外交思想等;每门课均为1学分,考核方式为考查;所有学生须修读1学分思政类选择性必修课程;思政类选择性必修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安排开课。
(5)公共艺术类选择性必修课的选课、学习和考核,按学校印发的公共艺术课开课方案执行。
(6)考核方式一栏:用大写字母E表示考试,用大写字母T表示考查,下同。
(7)表中“周数”使用“W”表示,下同。
(8)无论实际上课过程中周课时如何确定,《方案》中均按学校校历安排周课时,下同。
(9)“集中性实践周数”用于在正常统计学时和学分数据的同时,统计集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周数,下同。







表二、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

开课单位

学分

学时


考核方式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备注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集中性实践周数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1

2

3

4

5

6

7

8

学科基础课

专业导论

大数据学院

2

34

34

0


T

2









C语言程序设计

大数据学院

4

68

51

17


E

4









电路与电子学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E

3









高等数学A1

大数据学院

4

68

68

0


E

4









高等数学A2

大数据学院

4

68

68

0


E


4








线性代数

大数据学院

3

51

51

0


E


3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数字逻辑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E


3








离散数学

大数据学院

3

51

51

0


E


3








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

大数据学院

1

17

0

17

1W

T



1W







Linux操作系统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数据结构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E



3







数据库原理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E



3







JAVA程序设计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

大数据学院

1

17

0

17

1W

T




1W






计算机网络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E




3






算法设计与分析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应修小计

49

833

629

204

204

2W





























注:“集中性实践周数”用于在正常统计学时和学分数据的同时,统计集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周数。










表三 、专业主干和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性质

类型说明

课程名称

开课单位

学分

周或学时

考核方式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备注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集中性实践环节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1

2

3

5

6

7

8

专业主干课

限定性选修课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专业核心课

物联网通信技术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专业核心课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专业核心课

嵌入式系统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专业核心课

Python程序设计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专业核心课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大数据学院

1

17

0

17

1W

T




3




专业核心课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专业核心课

RFID射频识别技术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专业核心课

智能终端软件开发技术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专业核心课

NB-IoT应用开发技术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专业核心课

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

大数据学院

3

51

17

34


T





3



专业核心课

物联网操作系统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专业核心课

物联网数据处理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专业核心课

物联网安全技术

大数据学院

2

34

17

17


T





3



专业核心课

物联网开放平台应用实训

大数据学院

2

34

0

34


T





2



专业核心课

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设计

大数据学院

1

17

0

17

1W

T





1W



专业核心课

专业综合实训

大数据学院

1

17

0

17

1W

T






1W


可以在第6学期或第7学期开展

毕业设计(论文)

大数据学院

8

272

0

272

8W







8W


可以在第7学期或第8学期开展

毕业实习

大数据学院

8

272

0

272

8W








8W


应修小计

59

1275

408

867

19W










专业选修课

物联网感知层开发

ARM处理器应用开发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QT应用程序设计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物联网感知层开发实训

大数据学院

2

34

0

34


T





2




应修小计

11

187

102

85











物联网应用层开发

WEB前端开发技术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WEB应用开发技术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C#应用程序设计

大数据学院

3

51

34

17


T





3




物联网应用层开发实训

大数据学院

2

34

0

34


T





2




应修小计

11

187

102

85











应修小计

11

187

102

85











专业课学分及学时合计

70

1462

510

952













、毕业要求中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统计表

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

学分

学时

集中性实践环节周数

总学分

理论

实践

总学时

理论

实践

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45

30

15

987

600

387

2

学科基础课

49

37

12

833

629

204

2

专业主干课

59

24

35

1275

408

867

19

小计

153

91

62

3095

1637

1458

23

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11

6

5

187

102

85

0

公共选修课

6

6

0

102

102

0

0

小计

17

12

5

289

204

85

0

总计

170

103

67

3384

1841

1543

23

注:“集中性实践周数”用于在正常统计学时和学分数据的同时,统计集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周数。




Copyright © 1998-2021 梧州学院大数据与软件工程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广西梧州市富民三路82号  电话:0774-5825722  邮编:543002